解放日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集运指数(欧线)期货、再保险“国际板”……上海资本要素市场“爆款”不断上新
今年以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直接参与者数量正在快速增长,目前已有12家直接参与者加入,总数达到91家。这一数字超过了去年全年增加的直接参与者数量,间接参与者更达到1365家。
这张从上海铺开的网络,已经覆盖到全球182个国家和地区,无数的资本要素通过这张网来来往往。这一上海资本要素市场的重要基础设施,成了上海配置全球资源的生动写照。不仅是基础设施,在这片资本要素汇聚之地,市场、机构、产品还在不断提升能级,三个关键词正在逐渐凸显。
关键词一:便利度
一个活跃的资本要素市场,入市、投资、交易的便利度是必要的基础。
“基础设施的任务就是铺路架桥。”与CIPS一样,上海清算所今年频频发力,顺利落地“互换通”“玉兰债”等创新产品。上海清算所相关负责人介绍,上海清算所与欧洲清算银行合作推出的“玉兰债”境内发行人境外发债渠道,在国际市场反响非常好,目前已有上百家国际投资者亲身体验,其中还包括了要求较高的境外主权类机构。依托欧洲清算银行的托管网络,业务可以覆盖全球50多个市场,国际投资者配置中国债券资产,又多了一项便利高效的新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产品还首次实现了中国债券市场创新经验的对外输出。借鉴“玉兰债”成功经验,欧洲清算银行陆续会同日本和新加坡机构,成功推出“折纸债”“兰花债”等发债模式。
十余年前在上海首先启动的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也迎来了新的优化。今年2月,临港新片区QFLP外汇新政扩围至上海全市,一系列便利措施惠及更多外企。如试点规模授予管理企业,同一管理企业负责的不同基金之间可灵活调剂使用试点规模;试点规模实行余额管理,外国投资者可在登记额度内自由汇出、汇入本金,参与试点基金的申购与赎回;符合条件的外汇资金入境后还可直接结汇……
目前,已有博枫投资、绿洲投资、开泰远景三家外资企业通过QFLP试点联席会议评议,成为外汇新政扩围实施以来首批尝鲜者。
中国资本市场的“试验田”科创板,也向全世界的投资者敞开大门。他们可以通过QFII/RQFII机制,全面参与科创板一、二级市场,包括科创板新股发行、股票增发和配股的申购,科创板个股和基金交易,融资融券、转融通证券出借交易等。外资还可以通过沪港通,交易符合条件的科创板股票,目前沪港通项下已纳入253只科创板股票。随着科创50指数产品在境外市场发布,外资投资科创板渠道进一步拓宽。截至5月底,已有12只科创50指数产品在美国、日本、英国等境外多个市场上市,合计规模约为21.84亿元。
多措并举之下,截至2023年6月底,外资持有科创板股票流通市值的比例,由2019年末的0.56%升至目前的3.6%。
关键词二:吸引力
一个市场能否做大做强,仅有便利度还不够,是否能开发出具有吸引力的资产和产品才是关键。
最近,集运班轮公司、货主、货代等,都在翘首以盼一个金融衍生品的推出——上海出口集装箱结算运价指数(欧洲航线)期货。
上海出口集装箱结算运价指数(欧洲航线),是基于国际集装箱欧线运输服务的价格编制而成的指数,以这一价格指数为标的开发期货,可以帮助行业规避运价波动风险,更好地控制物流成本。简单而言,如果有企业要用集装箱把货物从上海运到欧洲,可以先在期货市场买入指数期货,未来如果运费上涨,期货市场赚到的钱,能够补贴运费。
重要的是,这一期货产品从一开始就采用“服务型指数、国际平台、人民币计价、现金交割”的设计思路,吸引国际企业一起参与市场。
同样让市场翘首以盼的,还有再保险“国际板”。今年6月的陆家嘴论坛上,原上海银保监局与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实施细则》,在上海开设面向全球的再保险交易市场。
目前,这一市场正在火热建设中。硬件方面,上海已在临港新片区金融湾园区选定国际再保险交易市场办公场址,并根据预计入驻机构情况,另安排附近一栋楼宇随时备用。软件方面,国际再保险业务平台一期建设工作已经完成,可实现再保险交易信息标准化实时交互、交易确认、合同存证、账单签署、交易电子档案集中存证管理等交易管理必要功能。
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透露,目前已经有近百家境内外保险、再保险和经纪机构前来咨询参与途径。 下转 5版(上接第1版)科创金融、绿色金融、离岸金融……上海资本要素市场对于全球的吸引力,还有太多可以开发的空间。市场翘首以盼的“爆款”,未来还会不断“上新”。
关键词三:集聚性
有了便利度和吸引力,一个市场必然会集聚越来越多的机构,这种集聚性当然会反哺市场本身。
今年6月,施罗德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在上海揭牌时,施罗德投资集团行政总裁郝睿诚提到:“上海的亲商环境,加上出色的金融基础设施和蓬勃的活力,在中国金融开放和上海成长为全球主要金融中心的过程中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也是为什么施罗德和一众外资巨头选择上海的原因。取消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外资股比限制以来,全国新设的四家外商独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全部落户上海。目前已获批开业的5家合资理财公司,也都落户上海。这些公司已经推出和正在酝酿的金融产品,使得市场的丰富性大增。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同时也在建设全球资管中心、金融科技中心、绿色金融枢纽。集聚更多的优秀金融机构,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随着四方来客越来越多,有一种声音认为,上海的金融机构已经很多了,还需要花大力气引入吗?
“实际上,上海在集聚性方面的提升空间还不小。”业内人士指出,从比例上看,上海外资金融机构占比在30%左右,离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70%左右的比例还有不少差距。从功能上看,上海现有金融机构的能级还不够高,落户上海的超大型、重量级、总部级金融机构还不够多。
上述人士建议,未来上海应着重吸引一些超大型、功能性金融机构,并通过设立一批关键性、基础性金融主体,以此补上短板提升能级,帮助上海资本要素市场真正做大做强。
链接:https://www.jfdaily.com/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date=2023-08-10&id=357520&page=01